创新:京津冀劳动教育协同发展路径 ——《京津冀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协同发展政策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3-13 | 来源: 本站 | 作者: ADMIN

2025年3月8日下午,《京津冀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协同发展政策研究》课题成果汇报会在北京举行,为京津冀劳动教育的协同发展探索出一条有坚实理论和“真经验”支撑的新路径。

会议由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和北京博大未名乐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组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于发友,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沈体雁,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研究院院长李兴植,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马丽萍,河北省秦皇岛市政协副主席王强,河北省秦皇岛市教育局局长肖凤利,天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学位学院研究生导师崔莉培,秦皇岛市教育局原二级调研员谷立江,秦皇岛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原主任、一级调研员李琼等领导与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指导工作。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课题组负责人徐海涛主持会议。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课题组成员、山东石油化工学院教授巴永青作成果汇报。他强调,在知识中心主义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的弱化是一种必然,仅靠学校及在校教师难以建设出必要的劳动教育课程。当下,需要聚焦“三强化”,严把“认识关”“课程关”“评价关”,激发全社会劳动教育的主动性,形成劳动教育自我强化的新机制,推动劳动教育创新发展。在此基础上,还应该积极建设“教-学-管-评”一体化劳动教育云平台,提高教育效益、管理效能。

《京津冀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协同发展政策研究》课题组的专项研究报告《京津冀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研究》,得到与会人员的高度赞肯。参会领导与相关专家学者认为研究报告在“扎实开展劳动教育研究”“系统构思劳动教育改革”“深入探讨当前教育之病”等方面实事求是、直面问题。教育变革势在必行,应构建“倒三角”教育服务模式。在京津冀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协同发展中,要做好资源建设,确保劳动教育质量,而且智慧化平台及运营是关键举措;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社会各自优势,并以制度保障家校社劳动教育协同,建设好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于发友副院长特别强调,课题研究有价值、有创新,思路清晰、成果丰硕,可操作性强。他指出,课题核心是“协同发展”,要聚焦京津冀,做好“五育融合”“家校社融合”“大中小衔接”“区域间协同”四个维度的“协同”方式的研究,让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融合,鼓励与头部企业、前沿科技、高校等接轨,打开大门作教育,同时做好“大中小”纵向衔接,为区域间的协同创造条件。沈体雁教授对报告修订提升提出明确要求,建议在归纳梳理中既要总结经验、发掘亮点,又要以秦皇岛模式为例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保障措施。王强副主席提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可以尝试多学科视角下的数据支撑,要有国际视野,教育主管部门要对企业和机构等充分调研并给予切实支持。肖凤利局长指出,学生的劳动教育,要解决“参与度”的问题,通过增加“吸引力”、有效衔接、搭建平台,以“资源”和“服务”推进劳动教育开展。

专家点评后,北京博大乐航总裁纪文颉作补充发言,北京博大乐航学术委员会主任王金侠做智慧生活实践教育《稻梦未来》课程和智慧体验教育云平台介绍,北京大学沈体雁教授作总结讲话。

北大金秋副董事长(总裁)、博大乐航金秋董事长李小库,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课题组成员唐新宇,北京博大乐航教育集团平台负责人陈胜利,北京博大乐航办公室主任王浩嘉,博大乐航金秋副总张秀英、秦皇岛市教育局基教科赵刚参加会议。